缩表的准备金挤出效应
理论上看,准备金往往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对经济影响最大的项目,与流通中的现金一起构成了基础货币供给,而缩表从广义上来讲是收回流动性,狭义上其实就是回收准备金。数据显示,目前准备金规模占到了美联储账户资产的37.2%,在快速加息的背景下,缩表的最终结果必然削弱市场主体对准备金的自由支配能力,并导致实际过程中流动性难以满足需求,进而出现因流动性短缺引起的金融市场剧烈波动。同时还应看到,美联储缩表的同时已经决定对国债不进行再投资,也就是不会有新的增量流动性投放市场,由此也会加大流动性供不应求的压力。
目前在准备金方面与美联储存在紧密利益关联的有商业银行、财政部与非银机构(如货币市场基金、一级交易商等)三大实体部门,商业银行机构所持有的超额流动性存入美联储的部分即形成准备金,同时为避免政府关门或者应急开支所需,财政部会在美联储开设财政一般账户(TGA),其中存放的余额也构成准备金。
对于非银机构而言,往往通过隔夜逆回购工具(ON RRP)与美联储发生关系,且非银机构将超额流动性存放在美联储,会直接形成ON RRP余额,虽然官方不叫准备金,但其实与准备金功能类似。
动态地看,除了美联储缩表项下的部分存量国债与MBS有赖银行与非银机构消化外,财政部发行的增量国债也需市场悉数承接,相应各方准备金的大幅减少已成必然,在高通胀对货币增发形成严密封闭的前提下,美联储手中是否有充分的流动性满足现实所需充满悬念。
可以参考的事实是,作为金融危机后缩表的重要后果之一,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准备金规模减少了1.02万亿美元,其中银行准备金规模缩减幅度最大,达到6800亿美元。同时可以清楚地看出,准备金总量缩减规模大大超过了缩表规模,受到影响,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骤然绷紧,美债隔夜回购利率一度冲高至8%以上,彼时有效联邦利率达到2.3%,突破了当时2%~2.25%的政策目标区间上限,继而恐慌情绪传染至非美国家,全球不同经济体金融市场阴云密布,对此,美联储不得不宣告缩表终结并启动技术性扩表。
美元荒难以再现
按照美联储的预估,对应缩表任务的出清,包括商业银行、非银ON RRP以及TGA的准备金规模到时合计将减少3.8万亿美元,同样超过了资产缩表规模,同时对比发现,金融危机缩表前美联储准备金余额为2.7万亿美元,最终下降额度占比为38%,而目前美联储账户上的准备总量为6.47万亿美元,最终所要发生的额度减少占比为57%,看得出,本次缩表完成后对准备金的消耗明显强于上一次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准备金总量不仅远超前次缩表前的规模,而且对应GDP占比高达26%,大大高出前次的14%;更为重要的是,在政策利率高出市场利率的情况下,非银机构可能会将资金盈余转向ON RRP账户存放,同时财政部增发国债后形成的现金也会应时存入TGA账户,且即便是TGA账户的资金支出,也会间接通过私人部门最终流向银行存款,提升美联储准备金规模。因此,鉴于准备金的充裕程度,本次缩表过程中或缩表完成后出现美元荒的概率较低。